近日惊悉自己的硕士导师、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兴华教授离世,极为悲伤。连日来夜晚常常难以入眠,总是回想起做王老师学生、以及与他交往等等的点点滴滴,一幕幕画面映入眼帘。我本科是1980级在南开大学哲学系就读配资门户网,当时王老师曾给我们上过中国哲学史课;1984年毕业这年我又考取了该系中国哲学史专业中国美学思想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又工作在天津。
我们在南开大学上学时,王老师主研并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等。拜读了陈晏清老师追思王老师的文章后又得知当年哲学专业刚建立后,王老师讲马列经典著作,主要讲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一讲就是十几年。王老师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美学。可以说王老师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哲史、中国美学史等研究、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老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远去,但他教学、研究上的贡献,他的精神风范和高尚品格,他对学生的培养、关爱的恩情等等,值得我们深深怀念,铭记在心。
一、可贵的精神风范
在缅怀王兴华老师时,自己想先透过他的教学、研究、生活、交往等,追思他可贵的精神风范。以下,尝试作一简要梳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或许有人以为美学研究、教学,探讨美的规律、艺术创造等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是有点玄了、高了、远了吗?其实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治学育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王老师在研究、教学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等研究教学,这既体现在他的学术成果中,也体现在他指导我们攻读学位、研究写作等过程之中。
比如对于中国美学史研究,他强调:“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详细占有资料,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去总结经验,探索真理,寻找美学理论发展的规律。为此,必须坚持和深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要脱离审美和艺术的实际去进行贫乏的玄思,更不应以晦涩繁琐的文字堆砌去构建体系。”(见王兴华《中国美学论稿》)这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他在分析庄子哲学时指出,其重要特征就是没有停止在客观唯心论,而是通过相对主义转向了主观唯心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贯彻。
可以说,王老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他自己是这样研究的,也是这样教育、培养我们的,真正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中华文化自信精神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及文学艺术等,不仅是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教学内容,同时,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深沉而浓烈的热爱,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精神。这既体现在他的研究理念、学术观点上,也体现在他的为人和诗、画等才艺上。
他强调:“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创造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艺术才华和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它与西方美学同样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表现。”“中国艺术的极致总是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念和美学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样,感性与理性,艺术和哲学,审美和人生便历史地在实践中不断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中华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见王兴华《中国美学论稿》)
王老师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解读、阐释,充满着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范。此外,他仁爱慈祥等人格美,及其对中国诗、画的钟爱、擅长,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践行了以文化人、以文化己。
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扬的人生意义、境界、审美理想以及中国灿烂艺术文化等,对于他不只是因教师、学问家的职业要求,去投入精力探究其妙奥和阐述其精义,更是构成了他人生价值、意趣、情思等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
仁爱真诚的精神 王老师为人仁爱慈祥、待人真诚,具有中国传统的君子人格美。我和韩鹏杰是他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记得那时经常是在他家给我们上课,当时老人也住在这里,上课前他常常掩上房间门,以免打扰老人休息,这体现了他的孝子之心。
王老师和师母张老师对我们都很热情。王老师四川话音比较重,起初有的个别字眼我甚至听不清,但他的和蔼可亲、平和自然的精神风貌,消解了语词的障碍和我紧促的心理,使我们如沐春风,乐于倾听、尽力理解。
研究生三年他对我们选题、研究、写作悉心指导,从未对我们发过火、训责过。我的选题是“形神理论在宋元绘画美学中的发展——从传神向写意的转变”。选这个题目也是与读本科时写的学年论文有关,那个论文是关于中国哲学史上形神范畴的发展演变,具体题目记不太清了,当时是方克立老师指导的,还获得了系里“五四”学生论坛论文二等奖。当然,那篇论文中的形神与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形神内涵不同。写硕士论文,王老师强调要大量占有资料。当时对我这个哲学本科基础的学生来说,这个选题还是有较大挑战的,当时补读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绘画理论等不少书,又到南大中文系选修或旁听了中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理论等课程。
我参加工作后,每次去看望王老师,他都会热情询问我的工作、生活等情况。王老师不仅对学生关爱有加,而且对他人也是真诚、友善。我工作在天津,所接触认识王老师的人都称赞他的仁厚、和善。
还有,大约1986年,应该是受哲学系和王老师之邀,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艺术系沈善宏教授来系里讲座。除了讲座,王老师还陪同参观博物馆,特别是沈教授离津时随身带了不少行李,王老师亲自和我一起到天津西站送行,体现了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心情和真诚待人的品格。
除了以上这些,王老师身上还有许多可敬的品格,如平和包容、乐观通达、谦虚低调等等,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王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理论,他的精神品格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
二、知行合一的楷模
王老师毕生从事教师职业,对传道、授业、解惑甘之如饴。同时,王老师还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努力实践者,很好地践行着知行合一。
首先,前面提到的他身上体现的那几种精神,就是理论、知识、文化内化为自身精神世界的再现,体现了他不只是传道者,也是践行者。这方面就不再多说了。
其次,让我们也钦佩的是他不仅深耕中国美学史等,做大学问,同时,还在艺术实践方面做出了榜样,做到了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互动互促,相得益彰。
初次与王老师见面的人,可能会因他说话慢条斯理,身体语言也不太丰富,会有刻板甚至木讷的印象,这是错觉。其实,王老师内心世界是比较丰富的,情感也是细腻深沉的。他喜欢作画、摄影、诗歌等等,他的中国画多以青松为题材,其画作形神兼备,使人如临其境。
我想画松树也正是王老师对青松那样的人格美的理想追求和寄托吧。他的摄影也很讲究,每当师生聚会或较重要的活动,他常常带着相机摄影留存,也常常告诉我们如何取景、构图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王老师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是我们的楷模。
还有,他还用“行万里路”,来让我们感悟中国园林美、人文美等等,我暂且把这个“行”也放在此处说吧。记得大约1985年前后,他带着韩鹏杰和我,我们师徒三人一起去苏州、杭州、绍兴、南京等地调研、学习,考察园林艺术是此行目的之一。
此行对于我这个北方人还是很新鲜、兴奋的,这是我第一次去南方,其中还体会了从京杭大运河坐低矮、闷热的木船而行,在船上吃的是机米饭、清水煮油菜。
此行吃住都比较简单,但喜悦之情难掩。在苏、杭,王老师给我们讲解园林的借景、隔景、对景等等,当时自己似懂非懂。此行原以为老师只是让我们开阔下眼界,实地领略一下苏浙等地的园林美、人文美,其实这还是对老师的粗浅理解。
应该说,此行是与他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他认为:“中国传统的诗歌、绘画是最富于意境美的艺术,但能将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的则首推园林艺术。”“园林是最具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要欣赏园林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人生意识和审美境界,但这种境界是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具体经营来实现的,其审美创造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对自然美的再现和升华。”(见王兴华《意境与审美空间的营造——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之二》)。
当时,我懵懵懂懂,没有完全理解老师带我们此行的深意。由此我也想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今天,在总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怎样分析好我们的中华文化基因,弘扬好天人合一、人文与自然的融合、里仁为美等优秀成果时,真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
三、宏远开阔的学术胸怀
王老师虽专治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等,但他有着宏远开阔的胸怀,体现着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的大心胸。对美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也给予充分重视。
在美学方面,他对上世纪80年代一些美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既给予一定肯定,同时也认为“这些概念、范畴基本上来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亟需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范畴相熔铸,这也是当前美学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美学和传统文化一样,有它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有十分丰富的概念和范畴,他们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在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审美和艺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以艺术把握世界的理论结晶,要想完全抛开这个传统,在理论上是民族虚无主义,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办法是深入发掘其内涵,给以科学、确切的阐释,并使之成为现代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见王兴华《中国美学论稿》)引了这麽大一段,读者可能会烦。我只是想表明王老师在这里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阐发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性问题,值得我们今天的学者深思。
王老师不仅对中华优秀审美文化的继承发展给予重视,同时,也洞悉了其对人类审美文化及其发展的重大意义。他强调:“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更应重视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特殊贡献,要善于从不同文化的审美性格和美学思想中找到普遍的规律,借以深化对传统美学的研究,使优秀的中国美学理论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见《中国美学论稿》)这些话语,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王老师开阔的学术视野,还体现在他对美学相关学科发展的随时关注和支持等方面。他曾经任天津市美学会副会长,对学会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学科是天津乃至全国美学研究、教学重镇,王老师和童坦老师是当时这个学科的顶梁柱,南大美学也是天津市美学会重要力量。
我多年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工作,也曾因学科建设需要转岗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等。2000年,徐恒醇研究员和我出版了《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一书,当时请王老师写书评,王老师欣然答应,该书评《一部富有学术价值的美学专著——读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发表在《理论与现代化》刊物上。王老师的书评是对我们的莫大支持,也是对技术美学这个新兴学科建设发展的极大鼓励。
追思王老师过往的许许多多,所写下的文字可以说言不尽意。王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永存,他的学术贡献和对学生的关爱值得永远铭记!
尊敬的王兴华老师千古!
张博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专职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配资门户网,研究员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